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

「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谷16:6)

梁展熙

在四部福音中,我最喜歡的是當中最早成書的《馬爾谷福音》(約於主曆七十年前後)。無他,在四福音中,《馬》的神學反省相對原始、雕琢較小、質樸無華,但不乏深度。今天的福音選讀,正是一例。
事情發生在耶穌行刑後的第三天。放棄了耶穌的門徒──【按:四福音對門徒們──以至任何人物──的描述都是有差別的,大家讀福音時,還是不要把四本混為一談,當成一本的好。畢竟,誠如上世紀天主教聖經學泰斗之一伯朗(Raymond E. Brown)所言,教會傳統為我們留下了四部福音,就是要我們周旋於四個有差別的耶穌(及與他相處的人)的經歷的敘述。至於差別為何,有機會另文再議】──並沒有回來【按:谷16:8乃《谷》原本的結束,現存的版本中16:8之後的故事,為《谷》後來的抄經者或編修者所加】。出現的三位,全都是女性: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母親瑪利亞和撒羅默(16:1)。她們來,是為傅抺已死去第三日的耶穌。

他們的行動,是令人動容的。按《谷》所載,耶穌死時,乃安息日前的傍晚。也許由於時間緊迫,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只用殮布裹好耶穌的遺體,並未用香料傅抹耶穌(15:42-47)。現在,耶穌已死三天,遺體理應已開始腐爛發臭。她們仍願意頂著臭氣為耶穌傅抹,與那些消聲匿跡的門徒相比,有情有義得多。當然,她們的這份心意,也令她們遇到喜出望外的事。
細心閱讀的話,就會發現其實谷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已透露出一點端倪。《谷》對上一次提到天色時,是耶穌已身懸十架之時:「到了第六時辰,遍地昏黑」(15:33)。情節中的主角陷入絕境,天色斷不會好到那裏去,這是古今常見的敘事技倆。但在這死後第三天三位婦女到達墳穴之際,《谷》作者卻又作以下旁述:「那時,太陽剛升起」(16:2)。細心的讀者就不難發現,主角否極泰來之事,快要發生。【當然,從敘事行為本身來說,其實讀者對主角的命運未到終局一事不會太愕然;因為,如果主角真的蓋棺定論了,該敘事行為本身根本就不會繼續】。
但就在此時,出人意表的事要發生了。婦女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衣,就非常驚恐」(5節)。坦白講,墳墓內的這幕,與外面的晨光初現形成了一定的對比。這突兀感也令讀者預期另一件突兀的事將會發生。但就在此時,這位少年人安撫她們說:「不要驚惶!你們尋找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納匝肋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裏了!」;他還指給她們說:「請看安放過他的地方!」(6節)。問題是:究竟她們為了甚麼而驚恐呢?真的是因為耶穌復活一事?或是因為無論他復活與否,他的遺體──或身體──不見了一事?還是兩者皆是呢?換個問法:這位少年是否真的有安撫到她們呢?我的答案肯定是:沒有。
少年還要她們:「去,告訴他的門徒和伯多祿說:他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在那裏你們要看見他,就如他所告訴你們的」(7節)。讀者首先發現到,雖然門徒們已拋棄了耶穌,音訊無全,但耶穌並沒有放棄門徒。相反,祂主動提出要與他們會面。而會面的地方,並非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一處,而是在他們初次見面、「識於微時」的地方──加里肋亞。這彷彿就是在對門徒說:「不要緊!讓我們重新開始,以你們現在有的對我新的認識,再經歷一遍我們曾經過的一切」。
但好戲還在後頭。在一聽完這位白得發光的少年的說話後,婦女們「就從墳墓那裏逃跑了,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8節)。也就是說,那位少年對她們說的話,即他的耶穌復活宣報,婦女們並沒有告訴任何人。這夠出人意表了吧?還未算,更突兀的是,這就是《谷》原本的結束。這當然不會是一切的結束,否則《谷》作者也不會在事後三十至四十年會動筆寫這本書。
對這樣的留白,人可有至少兩種看法。一種就是認為文本有錯漏,因而增補。這是《谷》的抄經者或編修者的選擇。這很好。另一種就是,按照這位少年的要求,重新回到《谷》的起點,再與耶穌經歷一次。這是我的選擇。某程度上,這也是教會禮儀年的選擇。在復活期過後,我們將回到常年期,回到福音情節的主線上。畢竟,復活這件對生命和世界帶來如此震撼的事件,聽一次是無法洞悉的。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留白的結局。你呢?你有你特別喜歡的福音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