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乙年常年期第卅二主日)
梁展熙
如果要為每個乙年第卅二主日定個主題的話,我猜「世界寡婦日」大概會是最好的選擇。在今天的各篇讀經中,多次提到寡婦。讀經一中有寡婦;福音選讀中兩次提到寡婦;就連答唱詠的詩節中也有寡婦。但這些寡婦的待遇則不盡相同。就讓我們順著讀經的次序來看看她們的遭遇吧。
先是讀經一。《列王紀下卷》十七章中的寡婦,受天主對北國以色列的懲罰所殃及,身陷饑荒之中。家中只剩最後一把麵粉和最後一些油。她本正打算為自己和兒子準備『最後晚餐』,然後餓著等死。就在她外出收集樹枝作燃料之際,她遇到了厄里亞。而禮儀略去了的細節是,較早前,上主曾承諾厄里亞,在那裏會得到一位寡婦照顧(列上17:9)。也許是因為這原因,厄里亞一見到這寡婦,就諸多要求。先要人家為他取水,再要人家『順手』替他拿個餅。不過,再他一聽到寡婦慘況之後,馬上許下拯救神諭:「不要害怕!按妳的說話去做吧!但要先從中為我做個小麵餅!並要拿出來給我!然後才為妳和妳的兒子做吧!因為上主以色列的天主這樣說了:『罐中的麵粉將不會耗盡,壺中的油將不會缺少。直到上主把雨水給予泥土的那天為止』」(13-14節)。雖然這寡婦有足份的理由不相信厄里亞:一)她住在北國以色列(Israel)以北漆冬(Sidon)城邦以南的約七英里的匝爾法特(Zarepheth)。換言之,她不是以色列人,她根本沒有猶太信仰。二)厄里亞只是個她在街外偶遇的旅居者、陌生人。即使今天,我們也不會隨便相信一個路上偶遇的陌生人吧。然而,最後,她竟然選擇相信他,在為自己和兒子做餅之前,先為厄里亞做個小餅。可以說,這本身就是個奇蹟。因此,投桃報李,上主也為她行了奇蹟,讓她享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麵粉和油,直到旱災結束為止。
答唱詠相對比較直接,就是上主是弱勢社群的依靠和希望:「上主為被欺的人作辯護,上主給饑餓的人賜食物,上主使被囚的人得自由。上主開啟瞎子的眼睛,上主使傴僂的人直身,上主愛慕那正義的人。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上主迷惑惡人的道路」(詠146:7-9)。當中當然提到寡婦,同句中並包括孤兒。事實上,讀到這段文字時,令我不期然記起中學時讀過的一段《禮記‧大同篇》中的文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簡言之,無論中西所描寫的理想社會,當中的弱勢社群都會得到應有的照顧,寡婦當然不會例外。
可是,福音選讀中的寡婦就不這麼幸運了。耶穌先提到有經師[不一定是所有經師!]會侵吞無依無靠的寡婦的家產[也不一定所有寡婦的家產都被侵吞!]。然後,更慘不忍睹的是,耶穌和門徒們一起看著一位寡婦把剩下的、最後的生活費都獻給聖殿了。我不禁要問:「那麼,她那天晚上如何果腹呢?!」。至少,我們該如何理解《谷》中的寡婦呢?
首先,從其所定的標題【1】──「稱讚窮寡婦」──來看,《思高》編者似乎認為,耶穌是在讚賞這窮寡婦,因為她連自己吃的都不顧也要把最後的積蓄捐給聖殿。但這看法並不合乎《谷》的思想。其一,《谷》中的耶穌何曾欣賞過當時的宗教權貴【2】?其二,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幕之後,耶穌在一節之後就預言聖殿「將來決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谷13:2)。由此看來,耶穌是否單單旨在稱讚這位窮寡婦呢?也許未必。
其次,如果我們從《舊約》讀經的角度來看,那麼是否這位寡婦也定將得到天主的眷顧,獲投桃報李,往後可以度過得去的生活呢?這是《谷》所沒有交代的,甚至並非《谷》作者所關心的重點。
還是,耶穌在借她來感嘆自己。寡婦給的,是「她的一切生活費」。事實上,譯為「生活費」的希臘原文是「βίος」(音:bios),是生物學一字(biology)的字源,也是「生命」的意思。
【註】有關作者的附註及參考內容請參閱本報網頁版所載文章。
【1】聖經──無論新、舊約──原文中從未為各段落定下標題。現時不同語言譯本中的不同標題,皆由各編譯者所加,相信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閱讀。但此舉的缺點時,編譯者的詮釋角度相當程度地干涉了原文字義和讀者自己對文字的詮釋。就以谷12:41-44為例:葡譯本《Difusora Bíblica》為之定題為:A oferta da viúva pobre[=窮寡婦的獻儀];英譯本《New American Bible》定題為:The Poor Widow’s Contribution[=窮寡婦的捐獻]。
【2】此外,《思高》谷12:44的「因為眾人都是拿他們多餘的投入,作為給天主的獻儀」一句中的「天主的」為譯者自行加添的,原文中並沒提到「天主」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