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言啟航(丙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梁展熙
將臨期第三主日,傳統上稱作「『Gaudete』主日」,一般譯作「喜樂主日」。這翻譯並不完全對,因為那是取自進堂詠第一個字以及今天讀經二中的第一個字【見拉丁及外文版;中譯因受制於漢語句中字序而移之句末】的「Gaudete」,本義是「[第二人稱複數命令語氣]喜樂吧!」見葡:「Alegrai-vos!」或英:「[you [pl.]] Rejoice!」。因此,更準確的翻譯應該是「『你們[要]喜樂[吧]!』主日」【兩方括任選其一】。當然,這有違書面語規矩(具後現代色彩的命名法除外)。此乃翻譯求「雅」而失「信」的另一例。
的確,今天的首兩篇讀經充斥著要聽眾喜樂的命令(imperatives)。索福尼亞先知要求:「熙雍女子,你應歡樂!以色列,你應歡呼!耶路撒冷女子,你應滿心高興喜樂!」(索3:14)。保祿也在寫給斐理伯團體的書信中說:「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4:4)。
然而,這兩段文字,是在充滿危難和挑戰的背景下寫成的。在南國猶大王約史雅實行申命改革之前,猶大國民膜拜異國神祗(如:巴耳),甚至在耶路撒冷聖殿中進行膜拜儀式。因此,索氏在同一章較早前才剛對耶城宣判說:「禍哉!那叛逆、污穢,而殘暴的城市!……」(索3:1)。同樣,斐理伯城也陷入危機。使斐理伯團體歸化的,是保祿。他們也支持了他的數次傳教之旅。但斐理伯團體看來正受迫害(見斐1:28-30),並有因那些保祿怒火中燒地稱他們為「狗」的人所引致的分裂危機(見斐3:2)。至於保祿他自己,在寫《斐》時正在厄弗所城中,身陷囹圄,並身患重病,嚴重得他認為自己很可能挨不過(見斐1:22-26)。
兩篇讀經的背景都悲慘至此,又有何喜樂可言呢?對索福尼亞先知來說,是臨在他們中間的上主為祂子民所做的一切:「上主已撤銷對妳的定案,掃除了妳的仇敵;以色列的君王──上主,在妳中間,妳再不會遇見災禍!」(索3:15)。換言之,天主對猶大所說的話,斷不會以宣判告終;反之,是解救與平安。
至於對保祿來說,就是「天主那份超越人類理解的平安」(斐4:7)。而他之所以感受到這份平安,是因為「主已近了」(4:5;《思高》譯:主快來了;NAB:the Lord is near;Difusora Bíblica:O Senhor está próximo;【雖然保祿一向視基督的再來是迫在眉睫的事,但他似乎認為基督再來之前同樣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臨在於此世的】)。
這兩篇讀經要聽眾喜樂的原因,已很明顯:在困難挑戰中的天主臨在。不過,今天的福音選讀,尤其若翰洗者結尾那句:「木掀已放在他手中,他要揚淨自己的禾場,把麥粒收在倉內;至於糠秕,卻要用不滅的火焚燒」(路3:17),看似令人難以感到喜樂。事實又是否這樣?
先回到福音選讀的正文。在接受了若翰的改變心態(見上週)洗禮之後,群眾問他,他們該如何做。既然思想、心態改變了,行為也要改變。但如何改呢?看來,世間真的並無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即使於此,若翰的答覆也是度身訂做、因人而異的:凡有多餘衣物的,與他人分享;凡有多餘糧食的,亦應與人分享;凡收稅的,不應多收;凡當兵著軍裝的,不應敲詐勒索(見路3:11-14)。這番勸導,實際上,就是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但我們從自己的日常經驗便可得知,愈容易做的,往往愈難去做。也許因此,若翰就說了3:17那句話。
傳統上習慣把那句話理解為,把人分成兩組,麥粒對糠秕=好人對壞人。但這樣的理解似乎有違上文下理。理由很簡單:一)會去曠野找若翰受洗的,按理不會是糠秕之徒;二)上述理解忽視了若翰剛剛說的:「衪要以聖神和火洗你們」(16節)。換言之,《路》的訊息更有可能是,耶穌的追隨者,一方面因著他們的使命而得到聖神之恩;另一方面,因著要人本身的軟弱得到不滅之火持續的煉淨,以消滅窒礙天主愛情和喜樂的一切。
的確,喜樂並不是對人性天真無知的樂觀,而是肯定天主會接納有恆常缺點的人性的同時想方設法將之不斷提升。這也許是,帶點痛的喜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