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復活守夜及復活主日
梁展熙
三天前在遠處望著耶穌被釘死,看著他遺體包裹入殮的瑪利亞‧瑪達肋納,在《瑪》受難史中最後的一幕,是在親眼看著大石封住了墓穴之後,坐在墓的對面(26:61)。安息日過後,她和另一位瑪利亞再次來到墓穴──死亡之所,卻率先感受到死亡失去力量,並經驗到復活了的那位的臨在。
每部福音的復活敘述都各有特點。按守夜彌撒所讀(主日則任選)的《瑪》,婦女們在天剛亮時到達,象徵著人類歷史新一天的來臨。只有《瑪》提到的,尚有地震,這在新約中是末世(天主正義在人間的最終彰顯)開始的先兆(見瑪24:7;默11:13-19)。此外,唯《瑪》中有天使──在耶穌時代,人們相信是領義人往天堂的嚮導(見路16:22;參希1:14)──滾開封住墓穴的石頭,然後坐在墓穴之上。這也是克勝死亡的象徵,並深具視覺效果。
《瑪》的復活敘述還有一大特點。一)因為『懼怕』,守衛們被嚇得「得好像死人一樣」;二)然後,天使要婦女們『不要害怕』,並要她們成為復活喜訊的首批傳訊者,向宗徒們報訊;三)她們馬上「『又恐懼』,又非常喜樂地」起行;四)路上她們遇到復活了的耶穌。她們俯伏朝拜後,耶穌基本上重覆了天使的話:「『不要害怕』!你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
這段福音處理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恐懼。守衛的恐懼,使他們成了他們本應看守的死人。他們也有去報訊──向司祭長報訊,但他們最終並沒有得到信仰和喜樂;他們反而受命要讓一個虛假的訊息留傳下去。換言之,這是一種使人無法動彈的,使人對真理視而不見的恐懼。相反,婦女們一大清早因天使的話而恐懼,使我們回想起《瑪》的開始。當時,天使對若瑟說:「不要害怕」,並要他娶瑪利亞為妻。那將拯救他人民的耶穌,要從她腹中出來;同樣,被釘死的那位要從墓穴中出來。婦女們的恐懼,被天使的說話和眼見的徵兆轉化為帶著喜樂的恐懼。並且,在她們緊抓著耶穌的時候,她們再次聽到:「不要害怕」。最後,婦女們心中就只有「喜樂」。
然而,主日彌撒所讀的《若》的作者對復活當天的另一面卻又無比誠實。身為紀錄者,他大可把自己及其他門徒寫得更好,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若》二十章所描寫的,就是他們對耶穌復活的不明白以至誤解。一般人都會認為,對復活最有心理準備的,當然是日夜受教於耶穌的門徒們。但耶穌從死者處回來,顯然遠超他們的預期,他們也大惑不解。
空墳並沒有證明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這不過指出墓穴已空。連耶穌的緊密夥伴之一的瑪利亞‧瑪達肋納也心想:「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要讓耶穌的追隨者明白所發生的事,就需要解讀(舊約)聖經。
這正正就是伯多祿在讀經一中所做的。他首先總結了耶穌的公開傳教行動,以強調耶穌死而復活這奇事的確發生在真實歷史中,而且「我們都是見證人」。縱然發生在歷史之中,但耶穌的復活卻衝破了人類歷史長河的終極束縛──死亡。因此,要完全理解復活,是不可能的。
然而,如果我們並不理解復活,我們該如何遵行宣講復活或為其作證的命令呢?保祿在兩篇任選其一的讀經二中都有給出答案:「你們要尋求天上的事!」(哥3:1;動詞zēteō本義to seek;見葡Difusora Bíblica:procurai as coisas do alto)和「你們要清除舊酵母!」(格前5:7;動詞ekkathairō本義to clean out;參同上:Purificai-vos do velho fermento)。既然我們相信耶穌確實已從死者中復活,那麼我們的生活便應反映出這信仰。我們應「尋求天上的事」,而不應貪婪地生活,及對(有需要的)人袖手旁觀,因那些都是「地上的事」。我們應相似「純潔和真誠的無酵餅」,而不要模仿「奸詐和邪惡的酵母」。
耶穌已從死者中復活以及祂一直活在我們中間的證言,在於我們的無私,我們對和平的追求,以及我們願意寬恕別人的心。復活的證據,在空墳裏是找不到的,卻可在忠於這信仰的人的生命中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