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類 All categories 活出信仰 Faith and Life

【聖言啟航】平安:從內在打破因懼怕而緊閉的門

文 :梁展熙

乙年復活期第二主日

今天是復活節八日慶期的最後一日。儘管基督的死而復活空前絕後,但既然人間歷史尚未走到盡頭,那麼仍活在此世的基督徒,就要學習繼續生活在這時間長度無人知曉的夾縫中。這夾縫來自一個矛盾(tension):一方面,基督國度已開始在人世間臨現;但另一方面,只有在人世終束之時,基督國度才會圓滿臨現。究竟基督徒該如何在這樣的處境下生活?今天的讀經應當有些啟迪。

讀經一讓我們聽到,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模式,乍看之下,彷似共產社會:「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財物視作私產」,而且田地房產變賣之所得,是「按照每人的需要而分施」。不過,初期基督徒團體與共產社會之間,有一個完全相反之處。富足的人會獻出多少來填補生活不足的人的需要,是完全出於自願的。換言之,初期基督徒團體的生活,並不是一分一毫都要交公,然後不論之前窮富,後來人人都只有家徒四壁,連牙刷都要配給的苦行生活。這一點,可見於《宗》下一章記述的一件事。

話說阿納尼雅夫婦把他們的一塊田地變賣,聲稱把所得全數交給宗徒。不過,原來他們私下扣留了所得一部分,只是假裝把全數奉獻予團體中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伯多祿得知後,對夫婦二人說:「田地留下不賣,不是還是你的嗎?既賣了,價錢不是還屬於你權下嗎?為什麼你心中打算了這事?你不是欺騙人,而是欺騙天主!」(5:4)。由此可見,初期基督徒,無論在(1)是否奉獻以及(2)奉獻多少這兩個層次上,是完全自主的。的確,基督信仰對社會的願景,從來不是極端地追求要把所有人所擁有的一切平均瓜分。基督信仰對人的呼籲不過是,只要大部分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願意慷慨解囊,把用不到的多出來的財富分施予有需要的人,那麼,社會上有需要的人的不幸就可以大幅降低了。

的確,基督徒不應,甚至不能斤斤計較,用回報來計算付出。因為,我們承受了那完全慷慨,毫無計較的愛。在今天所選讀的段落之前,《若一》就提醒其團體,天主對世人的愛,早已彰顯於祂打發自己兒子到世上成為贖罪祭,並兩次提到,是天主先愛了我們。因此,「那愛天主的,也該愛自己的弟兄姊妹」(4:21)。因此,只有「相信耶穌是默西亞」的,即相信基督為贖世罪而死在十架上,並蒙天主悅納而復活的基督徒,就必須「遵行祂的誡命」。這誡命,就是耶穌在被交付的前一晚,在為自己的弟子、門徒(包括要負賣祂的猶達斯)洗腳之後所囑咐的:「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你們也該照樣彼此相愛。 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4-35)。

一個充滿愛的人,充滿愛的團體,以及在一段充滿愛的關係裏,有平安(peace)。耶穌在復活後首次與宗徒們再見面時的第一句話是:「祝你們平安!」(直譯:平安給你們!)。未知這有否激起大家的記憶?耶穌在為門徒們洗腳之後,對他們說過:「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你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若14:27)。可是,《若》旁述告訴我們:「在那一週的第一天傍晚」——即耶穌復活的當天——「眾門徒因為怕猶太人,他們所聚集之地,門窗緊閉」。很明顯,即使在親眼看見過空墳後【見上主日福音】,宗徒們不見得充滿信德。相反,他們被膽怯所充滿。

然而,基督並無介意。按《若》所述,在耶穌首次出現,門徒們都未有任何反應之前,祂率先「對他們說:『祝你們平安!』說完這話,就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耶穌首先而主動地,不單只以說話,也以行動,來讓這群曾經捨棄自己的門徒們得到內心的平安。

不幸的是,耶穌首次顯現時,多默並不在場。因此,當他聽到其他門徒的轉述後就這樣回答:「除非我親眼看見祂手上的釘孔,並親手探入及伸進祂的肋旁,我決不會相信」。事實上,多默的這個要求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其他門徒也是在親眼見過耶穌的手和肋旁後,才意識到自己「見了主」,才「都很高興」。

但更重要的是,耶穌也無介意。一週之後,祂再度出現在他們中間,也再度祝他們平安。耶穌甚至讓多默看祂的手以及伸手進祂肋旁。耶穌希望祂的追隨者內心有平安。這平安並非來自生意風生水起,或能夠趨吉避凶,而是建基於對祂的信心。

的確,世間許多人與事,要親眼見過才可信納。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要越脫此世的局限。因此,耶穌才會為世代的基督徒留下這句話:「那些並未看見而相信的人,才是有福的」。

對基督的信德,帶給我們內心的平安。我們因著這份信德而向身邊的人彰顯愛德,使他人也得享基督的平安。讓我們把這份經過水和血而來的平安,充滿世間每個角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