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上週五(25日),假聖若瑟大學青洲校舍花地瑪百年顯現紀念堂,進行「澳門居民婚姻及家庭生活不同階段的需求調查」發佈分享會,以向各界及友好單位交流調查成果。約100人出席當日的發佈會,包括天主教澳門教區首牧李斌生主教、社工局家庭及社區服務廳李麗萍廳長、聖若瑟大學校長麥侍文教授、社福機構、堂區及學校代表等。
是項研究由2019年下旬開始,特別邀請聖若瑟大學合作,並在天主教澳門教區、澳門特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及澳門基金會的贊助下,讓該協會能藉是次研究,秉承關注本澳市民家庭健康及發展之目標,期望了解每個階段的家庭生命週期發展,探索其任務危機作預防,以及每個階段所需要的服務作出規劃和準備。
接近兩年的研究以澳門半島合作密切的七間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使用者為調查對象。這些機構主要服務於青少年、兒童、家庭、和老人,其皆位於澳門人口密度高的社區。再者,賭場工作的僱員以及就讀於本澳中小學校、幼稚園、托兒所,以及部份天主教教堂也納入調查範圍。合共1,006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
家庭中男方與女方的角色
聖若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劉舒文助理教授表示,研究調查內容從社會與宗教的角度了解澳門家庭生活不同階段的需求以及危機任務。研究結果顯示,女性在不同家庭成長歷程的危機任務較高。對於照顧子女,女性比男性投入更多時間;子女步入青春期,較影響家庭關係。反之,男性在家務勞動和婦女分工方面存在一些不平等現象。研究建議應給予女性機會,讓她們表達自己的困難及需要,協助婦女於家庭中發聲。其次,促進男性在家務與育兒參與,加強父親參與子女的照顧和教育,因此,建議提供更多元及有特色的男士支援服務,給予父親角色及功能的培育,協助他們在家庭中發展,兩性可以更平等地分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再者,家長輪班工作影響親子管教的質量,令青少年產生更多成長上的適應問題。同樣,夫妻間因生活作息的不同而失去雙方的互動與溝通,影響家庭和諧,也間接影響工作的質量。因此加強關注如何增進配偶之間的關係,鼓勵從企業的推動輪班工作的僱員能與配偶一同參加課程或活動,以增進夫妻溝通技巧,建議和諧家庭,也能促進人力資源的穩定。
需加強家庭成員對生命教育的意識
超過五成的教友更願意接受生命教育、臨終關懷的服務,相對的危機任務較低。反之,只有三成的非教友願意接受生命教育的服務。不願意多提生死與臨終關懷的議題,即對長者來說,為死亡做準備反而是帶來更多的壓力。及真正在考慮或已作安排的,可能迫於現實需要,例如健康不理想。因此加強教育和推廣長者臨終關懷、預備安排身後事和生死教育的服務均十分重要。除此之外,生命教育的推動更是重中之重,應該是全面實施,不僅僅是針對長者本身臨終關懷加強宣傳與推廣,更建議學校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以塑造年輕人整體的生命教育、道德觀和價值觀。生命教育其中的臨終關懷、安排身後事的推動也需要從家庭成員中出發,讓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其中協助安排,這是更為對生命的尊重、接納及珍惜,冀能打破傳統與現代的家庭模式。
家庭中對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規劃未來婚姻家庭的服務範疇,逾六成的教友與四成的非教友都以家庭生活教育為首要考慮的服務項目。家庭生活教育是兼具預防及發展功能的社區教育,透過一系列教育性或推廣性活動,加強家庭功能、鞏固家庭關係和預防家庭破裂。劉教授建議說明家庭發展內容包括: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能力;夫妻關係、強化婚姻觀念、夫妻溝通互動;夫妻性生活、性教育的缺乏等,提倡預防工作;育兒教育,親子溝通技巧,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青少年道德教育、應對社會實況技巧;青少年反叛、父母個人情緒管理、親子溝通技巧;家長與學校的合作與溝通等。
再者,推廣婚前教育的持續措施,吸納更多的目標服務受眾,關注年輕世代對家庭與婚姻服務的使用求助管道需要在社區多加推廣。生育前後情緒適應的關注,產前產後與抑鬱情緒有關的課程,以及多關注這些婦女面對生育前後的支援及服務等。
社區性與教會性的層面
最後,針對設計社會或教會服務,配偶雙方需要有更多體諒和支持,進而發展較為正向的家庭生活。尤其在生育後,夫婦之間對性教育的意識,讓夫婦之間認識婚姻的不同階段需要,以及如何認識配偶之間的相處、情感及互相尊重的基礎。研究建議教會服務應加強推動社區中長者的服務項目,建議在不同地區多開設日間中心,提供日間服務給長者們,增強預防的介入。
該研究結果將規劃和設計社會/教會服務,以滿足有關健康家庭生活的需求。此外,這項研究的報告還可以為設計家庭生活教育,婚前準備和婚後適應服務作參照。
李斌生主教於總結時指出,是次研究結合了社區、政府部門、學校及教會四方面的調查,是一個突破,並期望協進會能將研究成果實踐出來,以教會的角度去看家庭的角色與分工,並以愛帶出家庭與婚姻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澳門天主教美滿家庭協進會